顆粒機飼料生產常見問題---下
7 單個顆?;騻€體間顆粒顏色不一致,俗稱“花料”
7.1 產生原因 飼料的顏色不均勻容易使養殖戶對產品的質量產生懷疑。一般來說,飼料顏色不均勻與熟化和混合調質過程相關。原料的粉碎粒度不夠容易導致原料混合不均勻,從而影響飼料顆粒不同部位的熟化程度。另外,熟化過程中溫度過高、顆粒大小不一等因素也會影響飼料顆粒的顏色。主要表現為從環模擠出的個別顆粒的顏色比其它正常顆粒的顏色深或者淺,或者單個顆粒的表面顏色不一致,從而影響整批飼料的外觀質量。綜合而言,原因主要有:①飼料配方成分復雜,原料品種多;①混合不均勻;③調質不均勻,制粒前的粉料水分含量不一致;④重復制粒的回機料添加量過大;⑤環??變缺诖植诙?、模輥間隙、模輥磨損量不一致,環模內布料不均勻等造成環模出料不均勻;⑥粉碎細度達不到要求;⑦粉料在料倉中有分級現象。
7.2 改進措施:①改善混合效果;②提高調質質量:加長調質時間、使用多層調質器或高效調質器、延長調質時間;③控制粉料的細度和均勻度;④制回機料添加量,添加回機料必須經過混合;⑤修整或更換環模、壓輥;⑥調整模輥間隙到最佳位置,并且使所有的間隙一致。
8. 顆粒耐水性差
8.1 產生原因 飼料的耐水性是指飼料在水中的抗溶蝕能力,通常以規定條件下飼料在水中的溶失率表示。國家標準中規定對蝦飼料的耐水性要達到30 min。飼料耐水性差會導致飼料在未被攝食前就溶散在水中,造成飼料的浪費,并且污染水質。顆粒耐水性差的原因有:①調質時間短、調質溫度低,造成調質不充分溫度低熟化度不夠、水分不足。②淀粉等粘結性原料含量不足。③環模的壓縮比過低。④脂肪含量過高或粗纖維含量過高。⑤粉碎細度不夠。
8.2 改進措施:①提高原料水分、調整漿葉角度延長調質時間、增加調質蒸汽。②對調質器夾層加蒸汽加熱、必要時增加后熟化穩定設備。③調整配方適當增加淀粉含量、減少脂肪、粗纖維的含量;必要時添加粘結劑。④加大環模的壓縮比、提高粉碎細度。
9. 顆粒料含粉多
9.1 養殖戶經常因為飼料中料粉過多而投訴。粉料產生原因有3類:① 因為飼料顆粒表面不光滑、顆粒松散、切口不整齊等在運輸過程中飼料易粉化;②分級篩粉料口被堵塞,制粒冷卻產生的粉料沒有被篩分出來。③成品倉中物料是呈漏斗型下料的,顆粒料的流動性好會先下,粉料流動性差會積聚,到一定的時候會坍塌,這種坍塌下來的顆粒料含粉特別高。如果接料時不注意檢查將這種料清出來,會造成一批料中有個別的幾包粉料特別重。
9.2 改進措施:①針對飼料顆粒表面不光滑、顆粒松散、切口不整齊等原因,產生的粉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根據原料的特性和顆粒要求選擇合適的環模開孔面積、壓縮比和喂料量;在設計配方時考慮顆粒粉化的影響適當減少脂肪、纖維的含量,增加淀粉含量;通過延長調質時間、增加調質水分和溫度等措施提高調質質量,提高飼料熟化度;提高粉碎細度:調整或修磨切刀使顆粒切口整齊。②清理或檢修分級篩。③接料過程中注意檢查飼料含粉率;將含粉率,超標的料重新篩分;針對魚料等對含粉率,有嚴格要求的顆粒料,必要時在成品倉下,接料稱前加一臺震動篩,對飼料進行二次篩分。
10. 顆粒長短不一
10.1 產生原因 長短不一的飼料顆粒影響飼料的整體外觀,另外也會導致飼料不能充分被動物利用,造成浪費。顆粒長短不均勻的原因有:①在同一時刻制粒室內物料分布不均勻;② 制粒機的喂料量不均勻,調質效果波動很大;③模輥間隙不一致;④壓輥磨損不一致;⑤環模導料口的磨損量,沿軸向不一致或環模上被堵死的孔較多;⑥沿環模的軸向,兩端的出料速度小于中間的速度。⑦設計環模時減壓孔相比有效孔過大,有的顆粒在減壓孔中被摔斷;小粒徑的環模因減壓孔長,尤其易產生顆粒長短不均勻的現象。⑧切刀的位置或角度不合理。
10.2 改進措施:①調整布料刮刀的長短、寬窄或角度。②剛開設生產和快結束生產時喂料量小且不均勻,導致顆粒長度偏短,如果要求高要接出來。生產過程中要保持喂料量、蒸汽調質的穩定,投入的切刀數量要和產量相匹配,必要時要犧牲產量保證得到合適的顆粒長度。③調節壓輥調節螺絲使每個模輥間隙一致。④新環模要配新壓輥,使用中的每個壓輥磨損量要一致;如果壓輥、環模軸向磨損不一致,必要時要將高的地方打磨掉。⑤修理環模的導料口;及時清理,環模上被堵死的孔。⑥在設計環模時,沿環模的軸向,兩端的3排孔壓縮比可以比中間的小1~2mm(根據配方和粒徑選擇)。⑦在設計環模時對顆粒長短要求嚴格的產品,例如魚料有效孔直徑與減壓孔直徑差要控制在0.2~0.4mm范圍內。⑧切刀厚度控制在1.5mm內,刀口鋒利,刀口位于壓輥和環模的嚙合線上,切刀平面于壓輥環模嚙合面切線上翹3~5度角。⑨定期檢查環模與制粒機的同軸度,超標時要修配環模、調節主軸承間隙或更換主軸和空軸軸承。
11 成品水分過高
11.1 產生原因:飼料顆粒水分過高,不利于飼料的儲存,易發霉發酵。造成顆粒料水分過高的原因有:①原料水分過高。②蒸汽飽和度不夠,調質后水分過高。③調質溫度過低。④烘干或冷卻時間不夠。⑤烘干或冷卻設備產能不足或發生故障。⑥環境溫度低和相對濕度高。
11.2 改進措施:①控制原料水分夏季12%~14%,冬季10%~12%。②調質后水分控制在15%~17%,冬季取下線;控制調質溫度,特別是冬季調質溫度最好控制在80℃以上。③提高蒸汽的飽和度。④延長烘干或冷卻時間。⑤控制制粒機產量,使之與烘干機或冷卻器產能相匹配。⑥檢查冷卻風網是否有短路或堵塞顯現;檢查冷卻器的布料和下料是否均勻。⑦在冬季對冷卻器進行保溫或加蒸汽盤管加熱冷卻風。